栗子有着种种妙处,但用的时候还是要多加注意,“物极必反”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栗子也概莫能外。清代王世雄在其著作《随息居饮食谱》中曾说:“凡食均需细嚼,连液吞咽则有益。若顿食至饱,凡壅气伤脾。”意思就是告诫大家,吃栗子有益,但也要细嚼慢咽并且不可贪多。如果一次吃太多,不仅不能补养身体还会反过来伤害脾胃。曾给予过栗子极大肯定的药神李时珍,也曾友情提醒大家:“风干之栗,胜于日曝。”也就是告诉我们,未经风干的生栗子极难消化,甚至会对脾胃造成伤害。栗子的食用方法和数量不当,也会导致壅气带膈、脾虚等症状。当然除了吃多会造成负面效果,栗子本身的形态也自带危险。
①食用时间:最好在两餐之间把当成零食,或做在饭菜里吃,而不要饭后大量吃。这是因为栗子含淀粉较多,饭后吃容易摄入过多的热量,不利于保持体重。②小心栗子表面的黑色焦糖:剥栗子时会发现,栗子皮黏黏的,吃完后手指也是黑糊糊的。这是因为炒栗子的糖大多附着在栗子皮上,锅里的圆砂和糖在高温下发生反应,形成黑色的焦糖,而焦糖中可能含有对健康有害的成分。③配合其他谷物食用:栗子虽然营养价值高,但热量也高,吃太多可能会出现腹胀的情况,每次吃 6-7 颗为宜。另外,栗子最好配合其他谷物食用,对老年人来说,可以将板栗和大米一起熬成粥,也可以将板栗蒸熟吃,既有营养,又有助于消化 。
栗子的维生素B1、B2含量丰富,维生素B2的含量至少是大米的4倍,每100克还含有24毫克维生素C,这是粮食所不能比拟的。所含的维生素C比公认含维生素C丰富的西红柿还要多,更是苹果的十多倍,钾的含量号称富含钾的苹果还高4倍。吃之前先了解一下注意事项:栗子富含柔软的膳食纤维。但栗子生吃难消化,熟食又易滞气,所以,一次不宜多食。在两餐之间把栗子当成零食,或做在饭菜里吃,而不是饭后大量吃,以免摄入过多的热量,不利于保持体重,每日不要超过10颗。坚持下去就能达到很好的滋补效果。新鲜栗子容易发霉变质,吃了发霉的栗子会引起中毒,所以,变质的栗子不能吃。
生吃补肾:早在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就说板栗是“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千金方·食治》中补充介绍说:“生食之,甚治腰脚不遂。”栗子生吃有下气、补益作用,能调气,止吐血、鼻出血、便血,一切血证皆可用。中老年人若养成每日吃风干的生板栗的习惯,可达到有效预防和治疗肾虚、腰酸腿疼的目的。建议中老年人每日早晚,各吃生板栗三四枚,把栗子放在口中细细嚼碎,至口感无渣成为浆液时,一点点咽下去,能使保健效果最大化。熟吃健脾:板栗味甜性温,可炒可煮,有和胃健脾的功效。将板栗仁蒸熟、磨粉,制成糕饼,适用于饮食少、身体瘦弱的儿童,以增加食欲,调理肠胃。用板栗和粳米熬粥,既有利于脾胃虚寒所致的慢性腹泻患者早日康复,也是老年人消化不良、气虚乏力的食疗验方。
在中国人看来,甘肃甘栗仁礼盒板栗是千果之王,是三大木本粮食之一。在外国,甘肃甘栗仁礼盒板栗被看作是健脾补肾的“人参果”。板栗,真的是好,好在它的营养价值和功效作用上。首先板栗富含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和矿物质,含有丰富的钙、钾、锌、铁等元素,即使是孕妇在适量的情况下,食用板栗是有助于强身健体,消除疲劳。其次板栗的维生素C含量比西红柿还要高,已经高出苹果的好几倍,对人的牙齿、骨骼、血管肌肉的正常功用有维持的作用,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全身乏力、腰腿酸痛等症状。第三,板栗抗饿,它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比其他的坚果、干果要高得多,能有效地为人体提供大量的热量,帮助脂肪的代谢,起到耐饿减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