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宰相王安石在给外孙吴侔的诗中,有“年少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车书”的佳句。在清代,人们把风味独特的糖炒栗子称为“灌香糖”,至今在北京一带尚流传着一首咏糖炒栗子的诗:“堆盘栗子炒深黄,客到长谈索酒尝,寒火三更灯半火也,门前高喊灌香糖”。糖炒栗子的外表往往色泽更深、更亮,这就有糖的功劳,看起来也更有食欲。而且,糖本身具有一定黏性,放到锅中后,可以黏掉炒砂磨损后的灰以及板栗外壳上的杂质,使栗子表面更干净。 正规的糖炒栗子应该用麦芽糖、蜂蜜和精制植物油来炒,也有直接用制好的糖稀炒。而有些小贩炒栗子时,可能会添加工业石蜡和糖精钠等甜味剂来炒炙,黑的东西是圆砂浇上麦芽糖和精制植物油或工业石蜡和糖精钠等甜味剂制成的。
唐山甘栗仁直销告诉你挑选栗子也有技巧。有壳的栗子最好选择色泽光亮,然后轻力敲或按外壳,感到实净的就代表水分足,肉质佳;外壳腍身松散,即代表水分流失,果肉或已坏。不过街市多数售卖半壳或去壳净衣,在挑选上就方便很多,只要观察有没有出芽、黑点及虫孔,就能分辨好坏。为求方便,不少人会买去壳去衣的真空包栗子,虽然能一眼看到栗子有没有变坏,但栗子离壳后,水分会慢慢流失,味道随之变淡,所以建议买唐山甘栗仁后放雪柜冷藏,拆封后即要三天内食用。买回来后仍怕走漏眼?可以放进水里,浮上水面的代表空心果肉少、营养不良,煮后或带苦味,这些就可事前处理掉。栗子都有公母之分,公是呈扁形,母是呈扁圆状,有中菜师傅指母的味道是粉甜,公的味道则清甜。
因各地的气候、土壤与其它条件的不同,生境各异,致使树形高矮、叶背和果壳上的毛被、果的成熟期、尤以果的大小及其品质都有差异,兼之,本种的栽培历史悠久,在种植过程中,人们选出了适应当地的优良品种。按产区一般把板栗分为北方板栗和南方板栗两种类型,北方板栗大多作炒食用,南方板栗则做菜用。 北方栗: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的燕山及太行山山区及其邻近地区。包括河北,北京,河南北部,山东,陕西,甘肃部分地区及江苏北部。其特点是果形小,单粒平均重10克左右;肉质糯性,含糖量高达20%左右;果肉含淀粉量低,蛋白质含量高;果皮色泽较深,有光泽;香味浓,涩皮易剥离,适于炒食,称糖炒栗子。
列举几种以为主的食疗方法,您不妨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食用:肾虚、腰酸脚弱:可每日早晚各吃风干(阴干)生栗子5个,细嚼成浆咽下。也可以用鲜栗子30克,置火堆中煨熟吃,每日早晚各1次。气虚咳喘:用鲜栗子60克,瘦猪肉适量,生姜数片,共炖食,每日1次。脾胃虚寒性腹泻:可用栗子30克、大枣10个、茯苓12克、大米60克,共煮粥,加红糖食之。口角炎:栗子富含维生素,因维生素缺乏引起的口角炎、舌炎、唇炎、阴囊炎的人,可用栗子炒熟食用,每次5枚,每日2次。此外,板栗50克,粳米100克,二者煮粥,老少皆宜,经常食用,具有健脾胃、补肾气、强筋骨的作用。
在板栗的做法最最诱人的就要数糖炒栗子了,从古至今都非常地受欢迎,几乎可以算是街头小吃的“一霸”。糖炒栗子的滋味不用多说,大家也是了熟于心,翻炒过的板栗油亮溢香,肉色金黄,味道甘美,风味独特。这也难怪清代文人骚客对于板栗的喜欢已经跃然纸上,文人郎兰皋在《晒书堂笔录》中说:“闻街头唤炒栗之声,舌本流津。”而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更说:“栗子来时,用黑砂炒熟,甘美异常,青灯诵读之余,剥而食之,颇有味外之美。”据说乾隆皇帝吃过糖炒栗子后龙颜大悦,不禁写下了一首《食栗》“小熟大者生,大熟小者焦。大小得均熟,所待火候调。惟盘陈立几,献岁同春椒。何须学高士,围炉芋魁烧。”
板栗炖羊肉:取羊肉100克,切小块,板栗15粒去壳,一同下锅,放入少量植物油(最好是芝麻油,因其有补肾之效)和黄酒微炒,再加水炖煮至肉熟,适量加盐、姜葱等调味品。本汤可佐餐食用,或早饭前喝汤食肉,1周吃3次,连吃2周,相关症状可得到明显改善。但若患有急性炎症、外感发热、疮疡、热结便秘等,则应忌食。 本品尤其适合年老机能退化所致的胃纳不佳,腰膝酸软无力者服食。